加拉太书2:11-14
昨天520,今天521,都是表达爱,尤其是夫妻秀恩爱的时间。有时候基督徒常有一种朴素的属灵浪漫主义幻想,认为大家都是神的儿女,就不会吵架,会甜甜蜜蜜直到见主面。显然任何一个已婚的基督徒都可以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其实任何人间的关系,包括最亲密的夫妻关系,都会产生冲突,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人面对面起冲突的经历。冲突可能来自于彼此的差异(与罪无关),也可能来自罪。今天我们要看看两位伟大的使徒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次正面冲突。
上次看到保罗第二次上耶路撒冷,与教会的柱石(雅各,彼得,约翰)交通他的服侍和呼召,最终双方以右手相交之礼达成一致意见,福音与受割礼和守摩西律法无关。请将这个背景放在你的思想中,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经文中发生的冲突会很有帮助。
就在关于福音内容的本质达成一致之后,发生了今天经文中发生的事情。我们简单梳理以下时间线:
在耶路撒冷关于福音达成一致
保罗和巴拿巴回到安提阿
保罗和巴拿巴被安提阿教会差派开始第一次宣教旅程(加拉太的教会在这次旅程中被建立)
在保罗外出宣教期间,彼得来到安提阿,与外邦基督徒同桌吃饭,相安无事
从雅各那里下来人,彼得与外邦基督徒分席而食
保罗和巴拿巴从第一次宣教旅程回来,连巴拿巴也受影响,保罗责备彼得
今天的4节经文并不是按照上面顺序讲述的,为了写作的方便,保罗先说了冲突的发生,然后才说了冲突发生的原因。如果我们要给今天的经文按照今天的新闻标准取个名字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安提阿事件,上次的讲道可以概括为提多案。可以说安提阿事件是初期教会当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导火索事件,引发了后面更大的事件,这个更大的事件是什么呢?就是耶路撒冷大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会在后面娓娓道来。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就是关于福音的内容,外邦人的责任和地位,在上面的提多案中就已经有定论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彼得和雅各就是这协议的当事人之一,而这个人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今天的经文当中。
这个事件对加拉太信徒意味着什么呢?保罗为什么要在此提出这件陈年旧事呢?显然他与提多案一样,是对于加拉太教会目前面临的问题高度相关的。加拉太教会现在面临什么问题呢?虽然我已经说过多次,但是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再说一次,就是加拉太的信徒受到一些犹太派基督徒的搅扰,要他们重新回到受割礼和守摩西律法的老路上去,所使用的手段,就是攻击当初建立这教会的保罗,说他是次等的使徒,传的是有缺陷的福音。
而透过今天的安提阿事件,保罗在此驳斥了控告者的毁谤和扭曲。让加拉太信徒看见保罗不仅不是次等的使徒,而且他还是有权柄纠正使徒的使徒,将一时走错路的使徒彼得,那些控告者所谓的教会柱石,归回到正路上来。
在保罗看来,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在安提阿发生的事,和现今在加拉太教会当中发生的事,核心的本质是一样的。而煽动者可能告诉了加拉太教会信徒关于安提阿事件的另外一个版本,一个削减的量身定做的片面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他们只是选择性地说出部分的事实,那就是彼得在安提阿也不与外邦人同席吃饭,因为他们没有受割礼和守摩西律法。而完全不提保罗面质彼得这个重要细节。所以保罗在此要向加拉太信徒完整还原出安提阿事件的全貌,免得加拉太的信徒被这些煽动者和控告者的片面之词所迷惑了。
经文一开始告诉我们,彼得来到安提阿,他为什么来到安提阿呢?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是,使徒行传告诉我们,巴拿巴和保罗上来见教会柱石之前,就在安提阿教会待了足足一年多的事件,安提阿的教会非常复兴,门徒被称为基督徒就是从安提阿起首的。而在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们只是风闻,即使这次保罗和巴拿巴上来分享他们在外邦人中的事工,他们对于安提阿的属灵状况也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于是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决定差派彼得来微服私访,亲身了解一下安提阿教会的情况。
一开始,保罗就直接就从冲突开始,因彼得有可责之处,就当面抵挡他!可责之处是什么呢?就是后面2节经文所说的。整个4节经文是一个前后呼应的三明治结构,首尾两节都说到保罗责备彼得,中间两节则是交代了责备的原因。
知行不一:曲福音
从经文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彼得是知道福音的真理是什么的。首先,他经历了提多案,关于外邦人守摩西律法的问题上,他是和保罗有过右手相交之礼的,这说明他们有一致的看法。
其次,从今天的经文来看,在雅各的人未到以先,他是和外邦人同席吃饭的,这对于他来说,一点也没有问题的。
然后,还有他自己的更早的一些经历和神亲自对他的启示。这一点在加拉太书没有说,但是在使徒行传,我们可以很清楚详细的看到,那就是他曾经在硝皮匠西门的家里待过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对犹太律法来说不洁的工作,需要常常接触动物尸体,但是彼得却可以安居在他家里面还与他同席吃饭,而且后一次,在硝皮匠楼顶天台,到了饭点,他还在祷告,然后魂游象外,看见神亲自赐下的一个异象,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然后又去一个外邦的百夫长哥尼流家里给他施洗,在他家里被招待了几天,少不了一起同席吃饭。
我们看到这么许许多多的理由,有从神亲自来的启示,有与保罗的右手之礼,有自己曾经和现在与外邦人同席吃饭的经历。所以他毫无理由说他不知道福音的真理,没有理由不知道犹太基督徒是可以和外邦基督徒同席吃饭的。
东方人都很看重吃饭,我们中国人也是这样。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就吃顿饭,如果有吃顿饭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吃两顿。中国人谈很多重大事情都是在饭局上谈成的。同为东方人的犹太人也一样,吃饭代表了相交,代表了彼此接纳,就如耶稣也对我们说,我们若是接纳他,他就我,我与他一同座席。而相反的,割席则代表不接纳,不耻,断交,友谊的小船翻了的意思。我们有句成语叫管宁割席。
同席吃饭是一个最能表达相交合一的举动之一,鼓励大家多参加教会的爱宴,每次试试可以跟不同的人吃饭相交,不要只是局限在自己小组里面。当彼得与外邦基督徒一起同席吃饭的时候,就是用行动表面了,作为教会柱石的使徒彼得接纳这些人也是神家里的人,是在同一个福音里面的弟兄,并不分彼此,他们不需要守摩西的饮食律法才能做基督徒。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彼得跟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桌上很可能是有违反洁净律法的食物的,可以想象一下,彼得和外邦基督徒在一起吃着东坡肘子和麻辣小龙虾(这都是律法上看为不洁的食物)。从生活上来看,已经有外邦人的样式了,这也是保罗最后说他既是犹太人,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的意思。而且从原文的时态来看,在那些人未到之前,彼得是素常与外邦人同桌吃饭的,不是描述一个一次性的行为,而是持续的。
对于彼得在雅各那里来的人来之前的表现,这样自由地与外邦基督徒同席吃饭,保罗其实是十分赞赏的。
所以从此种种看来,彼得是知道福音真理的。但是当从雅各来的人来了之后,事情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在这些人来之前和之后,彼得的表现判若两人。
在那些人来了之后,彼得就与外邦人割席了,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这是让保罗十分不满的事情。
彼得知道并相信福音真理,却实际行为上转变为与福音相悖。彼得的后来的行为表现,向外界释放的信息是,或者说对安提阿信徒传递的信息是:你们若要真的成为神的子民,就得完全采纳犹太人的生活方式。若不然,我就不能视你们为跟我们一样平等的神的子民。
彼得相信福音的真理,但是却不能将他付诸实践,不能用行动表明出来,甚至行动表明出来的是与他相信的是相反的。这就好比一个真诚的共产党员,虽然内心不相信鬼神,但是还是跟人一起去庙里为自己儿子高考去烧香求签。他的行动与他的信仰是相悖的。
弟兄姐妹,我们自己呢?作为一个相信神是我们的创造主和救赎主的基督徒,我们知道许多福音的真理,我们知道神在圣经中显明的心意,但是我们实际做出来如何呢?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行动是否在向世人表明,其实我并不信神,活得好像没有神一样。又或者在教会生活当中,我们知道神要我们如何在教会当中与弟兄姐妹相处,我要如何对待我的组长,我的组员,我的配偶。但是却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是与我们相信的是相反的。
为什么彼得会知行不一呢?经文也告诉我们原因,那就是:
同辈压力:惧怕人
经文很清楚告诉我们彼得的转变发生在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来了之后,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是些什么人呢?首先,他们是从耶路撒冷来的,是奉雅各的名来的,他跟同一节当中出现的奉割礼的人是同一拨人,还是两拨不同的人?学者各持己见,见仁见智。这些人既有很可能是是使徒行传15:1的那些从犹太下来的人。1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2 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的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说安提阿事件可能是耶路撒冷大会的导火索。这些从雅各来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只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谎称是奉雅各的名来的,还是真的是雅各差派他们来的。即便真是雅各差派的,他们是否真实反应了雅各的立场,还是阳奉阴违做自己的事。无论是那种情况,毫无疑问的人,这群人是保守的犹太人,甚至有可能是恪守律法的法利赛人,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前面保罗称为假弟兄的那群人。
与为受割礼的外邦基督徒同席吃饭,实在是他们不能跨越的心理障碍。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神学上,他们都不能接受这一点。
彼得与他们一样是先天的犹太人。如果被传出去彼得与外邦人一起吃饭这种事情,可能整个犹太社区都不能接纳他。毕竟那些外邦人有没有受割礼人们看不见,这是私密的事情,但是同桌吃饭这是公开外显的事情。
所以圣经说,彼得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你可以脑补一下那画面,本来在一个包间雅座里彼得与安提阿的外邦基督徒一起吃着酱猪蹄,麻辣小龙虾,享受主内的美好交通的时候,这时,犹大纠察队的人来了,彼得一看就他们,马上慌了,马上站起来,连声说,不好意思,我走错包间了,我根本不认识他们。我本来要去“瑞士厅”的,不小心,看错字了,走进“端午厅”了。你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在场的外邦人基督徒会作何感想呢?虽然这个脑补的画面比较戏剧性,但是与安提阿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
彼得惧怕人,怕这些他的同辈,同为保守犹太人的人给他很大的压力,使他背离自己的心愿,做了事与愿违的事情。
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许多人活在这个充满同辈压力之下所做的事情呢?其实你并不想买房,但是同辈人都买了,我不买就是另类的;其实,你并不想加班,但是同辈人都在加班,我不加好像我就是偷懒一样。
同辈的压力归根到底就是惧怕人,我们在这样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做正确的事,做我们内心忧伤,后悔,也让圣灵忧伤的事情。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同辈压力甚至会扭曲我们到一个地步,变成一个自己所不认识的,面目狰狞的人,比如文革的时候,大家都批斗一个人,如果你不批斗,你会有压力,你甚至要表现出比别人更狠。或者当全国都在反日,砸日本车的时候,也许你内心不是那样想的,但是在队伍当中,在同辈的压力当中,你也干出了疯狂的举动。
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怕破坏自己的公众形象,或者怕破坏与朋友的关系,怕得罪人,我们选择含糊其辞,混淆自己的立场,为了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当全民都在反萨德的时候,你不敢说你喜欢一个韩国明星。这就是我们亚当里的罪性,我们需要去悔改,让我们顺服神而不是顺服人,惧怕神而不惧怕人。
我记得十几年前,有一次有一个挺有名的基督徒学者来到武大人文学院做讲座,我在网上看过他的见证,很受鼓舞。于是很仰慕的去听了讲座,讲座结束后,有兴趣的可以留下来交流,我是留下来的人之一,其他都是一些人文学院的学生,其中我问道,我在网上看过您的见证,我想请问您的信仰如何影响您的哲学研究。他的回答挺让我的玻璃心碎一地的,他说,我是个学者,网上那些见证都不是我写的。可以看出他有点试图回避甚至否定他的信仰的意图。我相信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在场的其他学生会给他许多压力,当然我的提问也会给他压力。
当我们处在一个群体当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这样的压力,放弃了我们的信仰原则,比如清明的时候,跟公司旅游到庙宇的时候,当同学聚会或同事聚会大家都喝酒的时候。惟愿我们都能够从心里把这种惧怕人的心除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颗惧怕神的心!
其实受到同辈压力的不只是彼得,13节告诉我们,其实还有其余的犹太人也随着彼得一起装假,甚至和保罗一起宣教回来的巴拿巴也随伙装假,这实在让保罗痛心不已。
当面抵挡:正福音
因为彼得的变节,保罗当面责备他,因为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事情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吃!眼看保罗所辛辛苦苦所建立起来的信念,那就是福音与做犹太人无关,在福音里,犹太人和外邦人是一家人,不分高低贵贱。眼看这信念就要被彼得的行为所拆毁。而保罗和耶稣基督所拆毁的那个隔断的墙正在被彼得的行为所重建起来。这不是小事,这关怀福音的核心内涵,绝对不可妥协。
对于福音而言,什么使人成为神的子民的一员,被神所接纳?保罗的答案显然只有一个:信靠耶稣基督。而彼得的行为则暗示,这信心还不足够,还要加上满足律法的某些要求,比如割礼或洁净的律法。涉及到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耶稣基督十字架的工作是否足够,信靠基督是否足够?
彼得的神学错了,这是大问题。彼得所表现的神学与犹太教没有分别:救恩出于犹太人,外邦人需要成为犹太人才能蒙神悦纳。
也许你会说保罗为什么不给彼得留点面子,不跟他私聊,甚至私了。因为这是一个公开的罪,抵挡这词,原文的的意思是定罪。保罗就当面定罪他,而且是在一个公开场合当中,14节说就在众人面前对彼得说。因为彼得的罪影响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安提阿的基督徒群体,包括了广大的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如果私了,对教会没有一个交代,这罪所产生的影响还会继续的蔓延,对这个新生的信仰群体产生极其破坏性的影响。如果不在集体面前公开的纠正的话,就无法挽回彼得的行为对整个安提阿教会造成的错误影响。许多人可能会继续跟随彼得,继续以为彼得的做法是对的。
私下的罪,私下处理,公开的罪,公开处理。这是保罗和福音书的原则,也是今天教会惩戒的原则。彼得的罪带来公开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最智慧的做法公开处理。而且保罗为要酱安提阿教会带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而保罗写这封信,举出这个陈年旧事,也是为了将加拉太教会带回到正确的福音当中来,绝非文人相轻,或者打倒彼得树立自己的权威。
也愿神给我们智慧和勇气,当我们看到弟兄姐妹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的时候,能够有智慧在私下或公开纠正这位弟兄,而非为了惧怕人而沉默不语。当时要记住,要避免一个陷阱:正确的理由是对方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而不是我觉得他行的不正,与我的三观不合,与我个人主观的偏好和观点不合,就去责备,这样很容易让我们站在一个属灵的道德高地,随意批评论断别人。
保罗抵挡彼得,不是不给他面子,而是要更好的帮助彼得回到正确的福音上面来,当我们责备弟兄的时候,也应当存着这样的心,是为了挽回弟兄,为了弟兄的益处,而不是泄私愤。愿弟兄姐妹都越来越长大成熟,为福音刚强站立,不惧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