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还是满满? Full or Empty?

路得记1:19-22

今天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主日,这运动是由路德所发起,直到五百年后的今天。今天让我们好好思想一下《路得记》来纪念路德吧!开玩笑啦,此路德非彼路得,一个男一个女,而且时间也隔了几千年。若要问这两个路得/路德有什么关系,我想就跟雷锋和雷峰塔之间的关系一样吧!

言归正传,我们一起来看看经文:

路得和婆婆拿俄米一路同行,回到了拿俄米的故乡伯利恒,这个面包之家。漫长的归途被几个字一笔带过,这一段充满了对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拿俄米的独白。如果我们把今天的最后两节和本章第一节对照起来看,会发现很有意思。

1 21-22
遭遇饥荒 动手割大麦
从伯利恒往摩押地去 从摩押地回到伯利恒
满满地出去 空空的回来(耶和华使然)
拿俄米(甜) 玛拉(苦)

结论: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

每年过年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都是穿得漂漂亮亮的,带上给老家父母一些礼物,最好是开着小车,带着一家的人风风光光的回老家。如果是海外华侨,功成名就,自然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如果混得不好,肯定没脸回来,就算回来,也要装的派头十足,毕竟家乡没有人知道他真实的光景。而我们看到当拿俄米回乡的时候,从她自己的认知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衣锦还乡,她自己也不想伪装什么,而且很清楚地告诉家乡的故人,她正是因为在外面过得不好,才回来讨生活的。

而这一切是拿俄米主动说起的,并没有人挖苦讽刺或鄙视她。当这两个女人进到伯利恒城中的时候,可以说在城里掀起了不少的激动。合城的人都在沸沸扬扬的,惊喜地传递她们回来的消息。也许今天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两个人有那么显眼吗?其实我们是在用今天大城市的眼光来看待。要知道,一方面,以色列是个小国家,伯利恒是座小城,比今天一个小县城还要小。二来,古代城市人口远远没有现这么多,动辄百万千万。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时人们的关系远远比现代城市人际关系亲密得多。一个小城,人人都互相认识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也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一个大队有几十个村子,而人们几乎个个都认识。因为大家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共同体,这十几个村子会共用一些资源,常常需要一起互助合作,农业社会就是如此。所以一旦有一个陌生人来了,大家马上就全部都知道了。比如来了一个炸爆米花(不是电影院那种玉米爆的,而是大米爆出来的)的师傅,临近几个村的人都知道了,传开了,大家都拿着自家的大米来炸。

全能者使我受苦?

这就是拿俄米刚一回到伯利恒城所发生的事情,大家一下子就发现了她们两个女人,大家都是带着友善惊喜的眼光看这两个人,她们的进城引起一阵喧闹,和合本翻译做“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其他中文译本大多翻做,兴奋或震动了。大家看到这两个人回来,都非常兴奋,这是一种充满喜乐的喧嚣。就像在所罗门加冕的时候,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从那里欢呼,还有在约柜抵达以色列营中的时候,众人大声欢呼。所以,我们可以相信那画面,兴奋的市民匆忙地从街道上向别人传报好消息,人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尤其是其中那些妇女最八卦,传的最快最兴奋,“这真的是拿俄米吗?”真的是离开了我们十多年的那个拿俄米吗?妇女们一边不可置信的喜悦中惊讶着,一边确认这个事实。

也许这是拿俄米熟悉的场景,那些老相识们也都跟自己一样老去,以利米勒走过的街道,两个孩子们嬉戏玩耍过的地方,重新触动了拿俄米的情绪,而她耳中听到的就是周遭的妇女们都在彼此对说,提到她的名字,“这是拿俄米么?”一刹那间,她觉得自己的名字就是一个讽刺,拿俄米就冷冷地对她们说,不要再提我的名字拿俄米了,而是要叫我玛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叫人家小甜甜了,请叫我丧。

而拿俄米将神推上了被告席,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出去的时候是满满的,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耶和华降祸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所以,你们不要叫我拿俄米这个令我尴尬和痛苦的名字了。

短短2节当中,拿俄米四次控告神,用了神的两个名字:耶和华和全能者,2个名字各用了2次。这两个神尊贵的名字,在拿俄米的口中成了控诉的对象,成了他一切苦难的源头和作者。

全能者,El Shaddai这个名字,是神对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所显现的名字,神说,我从前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显现为全能的神;至于我名耶和华,他们未曾知道。神常常用这个名字来表示他是信实守约的神,神一直信实的持守他跟以色列的先祖所立的约,他的信实从列祖的时代直到拿俄米的时代,直到现代,都是不改变的。春夏秋冬四季,有栽种收成,供应他百姓的需要,是他百姓的安慰者和守护者。但是拿俄米怎么看待这个名字呢?她两次说道,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她将她这些年所经历的痛苦统统归因于这位全能者,他不再信实的供应拿俄米的需要,他也不再安慰拿俄米的受伤的心灵。

而耶和华这名字则隐藏了神更丰富的属性,如果说神从前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显现为全能的神;至于我名耶和华,他们未曾知道。那么耶和华这名字是谁首先知道的呢?就是带领以色列出埃及的摩西。当神在西奈山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显现,呼召摩西的时候,向摩西所启示的名字。这名字是神最为神圣的名字,以色列百姓从来都不敢直呼这个名字,而是用主的发音来替代。耶和华的名字是自有永有的意思,这其中隐含了他的自存性,无限性和不变性。这也是他百姓的保障,因为他是不变的神,而且在他一切的良善和慈爱上都是不变和无限的。他的良善和慈爱没有改变,无论是在饥荒的时候,还是在收割的时候。只要他的百姓紧紧依靠他,神必会与他同在同行,神对他的百姓是以怜悯为怀的,是保护他的百姓的。但是拿俄米从她主观的人生经历中,并不这么觉得,而是相反。她说,耶和华伸手攻击我(13节),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21节)。她看耶和华不是供给的神,而是攻击神,是夺走她所拥有的一切的神。他夺走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他使自己膝下空空,无子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回来。她将这一切苦难都归因于神击打她!

拿俄米认为全能者耶和华要为自己一切的不幸负直接的责任,也质疑神作为的合法行。你为什么这么对我?其实拿俄米需要思想的是,要为这一切负责任的真的是神吗?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吗?是谁起初要离开伯利恒这个属灵的共同体,举家迁往摩押地的呢?是谁期待离开神所眷顾的伯利恒,去到敌对神的摩押就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呢?这一切岂不是拿俄米自己的选择吗?结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又怪得了谁呢?这样一股脑的将自己情绪发泄在神身上,将自己一切的苦难归咎于神的身上,这个锅神不背。神是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但不是为我们背锅的主!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你对神的控诉?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是如此的看到你的失败,你所受的苦,你所走的冤枉路,你所经历的死荫幽谷。你在夜深人静,独自以泪洗面,顾影自怜的时候,是否也这样像拿俄米一样的质问神,神啊,你为什么这么对我,我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都是因为你,你让我读了这个大学,你让我找了这份工作或做了这个生意,你让我找了这个男朋友,你让我跟这个人结婚。你确定这一切都是神引导你做的吗?还是你自己出于私心,甚至是悖逆神一意孤行要去做的。有的人自己一意孤行,要离开教会这个属灵的共同体,要以不讨神喜悦的方式来上位或追求财富,要找一个非基督徒的男女朋友并和他结婚,当婚姻,家庭,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到头来却埋怨神为什么这么对我,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但这却是常常发生在那些属肉体的基督徒身上的事情。

当911发生后,美国著名牧师葛培理的女儿安妮被美国某电视台邀请出席节目。主持人单刀直入问:为何神会让此等悲剧发生?她睿智地道出一番见解︰我深信神跟我们一样,为此事极度痛心。但美国人在这些年来,将神从学校中赶走、将祂从政府内踢走、将祂从我们生活中剔走。我相信神只有默默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无奈淡出。当初是我们自己叫神离开,为甚么现在又要问祂到底在那里?为甚么我们有权质问神,为何不保护美国人?

其实许多基督徒的生活不也是一样吗?我们觉得每日的读经枯燥无味,不读也罢;每周的崇拜例行公事,有一点借口就不去也罢;自己在家庭生活工作中慢慢的远离神,心里充满各样的罪恶却不愿意悔改,悖逆不顺服,硬着心偏行己路,最终却责怪神为什么将我的人生道路引导成这样,为什么没有保守我的脚步不滑跌?

空空还是满满?

而我们在看看拿俄米虽然有路得这样的好媳妇,但是我们在回顾看看拿俄米在与媳妇的对话中,同样也显示出她对神的认识。当她劝媳妇的时候,她说,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而在更早之前,拿俄米要打发两个媳妇走的时候,她说,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属灵,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的话,你发现这里面也反映拿俄米对神的不满。这是一种变相地责怪神,讽刺神:责怪神还不如人良善,神待我还不如我的两个媳妇待我好呢。从她的话中细看的话,她从来没有告白说神恩待了她,而是说你们两位媳妇恩待了我,也恩待了我们家三个已经死去的男人。他将媳妇的恩慈作为一个标准,让上帝也能如此。而不是反过来。你们的品格实在高尚,要是神也像你们一样就好了,我多么希望耶和华按照你们恩待我们那样回报你们啊!而且你们在我们家里没有平安,愿你们去离开我们这个厄运之家,去找个好人家,在那里或许可以找到平安。你跟着我将会一无所有,而你们回娘家,留在摩押,可以得到这一切我不能给你的。拿俄米是为媳妇们考虑的,为他们的益处。她所说的完全是从她以人为本的观点发出的。你们是好人,理当理当得到好报。拿俄米认为耶和华攻击她。这是她的观点。媳妇跟着她没有好结果。

很有意思的是,自古以来,罪人都不认为生命中的好处是来自于神的恩典,而是视作理所当然,或者是靠自己一手拼搏来的;而对于生命中的悲剧和厄运,则认为这是耶和华伸手攻击我,这些祸患都是耶和华降下给我的,是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拿俄米在告白中放大他的苦涩,她回顾之前的“美好时光”,先前迁居的时候是“满满地出去”,现在我回到伯利恒,却是空空的。拿俄米用“满满地”来表达当年他是以利米勒幸福的妻子,马伦和基连的母亲,她的生命一无所缺。而现在拿俄米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没有丈夫没有儿子。她的话充满了对神的嘲讽和苦毒。与其说拿俄米这段话是说给街市上的妇女听的,不如说是她说给全能者耶和华听的。是对神的控诉。

就如同那些在旷野中的以色列百姓一样,抱怨摩西和抱怨神的时候,常常追忆在埃及的“美好时光”,那时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有丰富的葱姜香菜,韭菜蒜苗呢,现在呢,在旷野受这大苦。但是他们看不到每天的吗哪和鹌鹑,看不到几十年他们的衣服和鞋子没有穿破,看不见在仇敌环视虎视眈眈的情形下一次次的得胜。他们只是说,我们在埃及有各种葱姜大蒜,你要把我们带到旷野中来死吗?他们在埃及真的过着幸福生活吗?他们不过是做奴隶罢了,他们为什么不提埃及督工的呵斥和鞭子呢?他们为什么说葱姜大蒜呢?为什么不说鱼肉和美食呢?因为他们没有,他们只能以葱姜大蒜糊口。

拿俄米没有想过,她当初出去的时候真的是满满的吗?如果是满满地干嘛要出去呢?而且回来的时候真的是空空的吗?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那样一个敌对神的外邦当中,神为她预备了路得这样的好媳妇,愿意不离不弃跟随她的忠诚和慈爱的媳妇。纵然她对全能者耶和华不忠,但路得却忠心地对她不离不弃,因为神却将自己的慈爱和信实的品格放在一个外邦女子的身上了。她没有看到,路得就是神给她生命中最大的赏赐。但自从进城以来,路得似乎一直都是被她所漠视的,路得像是透明的一样。她没有喜乐地向妇女们介绍这是她忠心恩慈的好媳妇,而是自顾自地自怨自艾自怜。

基督徒有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内心说,以前我不信主的时候,什么都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自由自在。而现在呢,我什么都没有,没有妻子,没有钱,没有房子。我们曾否”把自己的困难放大,把神的恩典缩小”?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对神的信实和慈爱没有认定。

拿俄米与路得同样面对丧夫之痛,但她们二人的反应截然不同,拿俄米说:”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1:21)路得说:”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在生命中,我们不时遇到困难,这使我们不知觉地”把自己的困难放大,把神的恩典缩小”,甚至有时巨大的困难使我们把神一切的恩典没杀。可是,认识”神是谁”令我们有盼望,因为”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拿俄米立即表达内心愁苦,这不但盖过了家乡人们的欣悦之情,也完全忽略了路得的存在。最后,作者更强调那时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拿俄米的绝望与普天同庆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拿俄米完全忽略了一个相反而宏大的事实:她们出去的时候是饥荒的时候,而她们回来的时候却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这是圣灵默示作者故意安排的,这两个时间戳标记了第一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标记了拿俄米离开和回归的时间。也许旁边有八卦的妇女带着善意的微笑说,还是真巧啊,他们竟然选在了收割大麦的时候回来!

作者非常刻意的加上了这个细节,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拿俄米和路得抵达伯利恒的时机非常的精准:恰巧是开始收大麦的时候,我们在接下来的几章当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恰巧,整个路得记充满了无巧不成书。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感觉,等我们分享完这卷书的时候,你将大大的惊讶于这些神所安排的“恰巧”。

从前面几节拿俄米的抱怨中,其实读者的心里也是压抑的,而最后一节在此给我们又换了一个画风,缓解了这个气氛,为拿俄米的苦闷画上了终止符,而给我们一个喜乐的记号,似乎让我们看到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以色列百姓正欢喜地歌唱,喜乐地挥舞着镰刀。第一章的结束开启了新鲜而带着盼望的事物,阴霾之间绽放光芒的丰收田野,还有全然摆上的路得。我们似乎看见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慢慢透出了第一道微弱的曙光。

伯利恒再次成为它的名字所宣示的:粮食之家。这也意味着拿俄米生命转机的开始,也是路得一个全新生活的开始,这是一个喜乐的值得庆祝的开始。

当神工作时,苦涩绝望就可能成为令人惊奇的美好开始,在绝望的深渊里,有人也许能从桌上的简单饮食和身边忠心充满慈爱的朋友,瞥见神的作为,他支撑,引导他的儿女,直到他亲自驱走他儿女生命中的一切黑暗和阴霾。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需要完整讲道录音请联系微信号afa_liu

光谷教会 wechat
欢迎您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快扫一扫吧:)